浙艺动态

弘扬国乐 代际相承——我院青年教师入选“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研修班”

出处:音乐学院  文字:张凌  编辑:杜俏俏  时间:2024-11-28
字体:放大 缩小


11月13日—18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在浙江音乐学院举办。研修班以“推广与培养”为抓手,旨在为发现和培养更多优秀青年民乐人才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以促进其整体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项目通过遴选与推荐,从国内重要艺术事项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国韵杯”“华乐杯”“民族管弦乐新作品征集”等或动涌现的人才中优中选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板胡教师卢伟与青年琵琶教师张凌因在“国韵杯”中荣获“民乐之星”(一等奖)顺利入选,成为研修班一员。


   研修班授课专家汇集田青、吴玉霞、唐建平、刘妮、张建国、王建民、杨青、毛时安、胡志平、赵东升等多位资深大咖,专家们依次透过不同的视角引导学员在感悟中国民乐文化精髓与内涵中,提升个人专业修为。经过为期六天的培训,两位青年教师感慨良多、受益颇丰。

   卢伟老师说:“参加此次学习,对我而言,是一次极为宝贵和难忘的经历。这不仅仅是因为能够与众多来自五湖四海、才华横溢的青年民乐人才相聚一堂,更因为在这短暂而充实的六天里,我深刻感受到了民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无穷魅力,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多位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讲座。田青老师的《‘两个结合’与中国人的音乐》让我深刻认识到,民乐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吴玉霞会长与唐建平教授的对话《琵琶‘春秋’30载》,则让我看到了民乐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创新。这些讲座不仅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更激发了我对民乐事业的热爱和追求。而最令我感动的,是延安革命纪念馆刘妮馆长邀请‘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先生的女儿到现场讲述冼星海的家国情怀。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冼星海先生那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怀。在场的学员无不为之动容,我也深深地被这种精神所感染,更加坚定了自己为民乐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民乐人,我们不仅要技艺精湛,更要具备创新意识,勇于探索民乐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我们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和审美观念,让民乐以更加多元、生动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我将以这次学习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努力成为民乐事业中的佼佼者。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播民乐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相信,在我们这一代青年民乐人的共同努力下,民乐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繁荣、辉煌的明天。”

   青年教师张凌说;“很荣幸有机会参加此次研修班,在六天的学习中,不仅领略了各位大师的艺术风采,更是对自身艺术修养的综合提升。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解读。对于琵琶演奏者与教育者来说,感触最深的当属吴玉霞老师与唐建平老师的专家对谈《琵琶‘春秋’30载》。两位老师以琵琶协奏曲《春秋》为载体,展开了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对一度创作的作曲家而言,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也是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淬炼过程。并通过结合传统音乐元素,创造出更有生命力和传承力的作品。对二度创作的演奏家而言,通过对乐谱的研读与思考,结合自身的音乐积累与审美表达方式,以器乐语汇为媒,达到技与艺、术与道的统一。并在作曲家与听众之间搭建桥梁,最终实现艺术创作者、表演者与接受者的情感共融。通过研修班学习,我对中华文化的厚度、广度及深度都有了新的认知,也激发了内心的文化自醒与自信。相信在‘两创’精神的引领下,紧握民族之魂、华夏之根,通过一代又一代民乐人的努力,必将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焕发新生,闪耀出最璀璨的光芒!”

    中国的民乐艺术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美学意蕴,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作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和省级优势专业,名师荟萃、人才辈出,为浙江文化事业培养了大批表演艺术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浙艺音乐学院将继续以培养优质人才为己任,重视中国民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风采,让党和国家的艺术文化事业代际相承、生生不息。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音乐学院教师毛心怡在“绿水青山·美丽中国”原创歌曲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下一篇: